中国电动车加速“驰骋”东盟市场

为实现国际能源署设定的“到2030年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60%”目标,中国和东盟国家都在积极发展电动车产业,双方也由此展开了诸多合作。

业界认为,东盟是全球非常重要的汽车市场,中国在电动汽车的生产、销售和保有方面则是全球领跑者之一,双方在电动车领域的合作具有非常强的协同性、互补性。

放眼未来,伴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加快建设,中国和东盟国家在电动汽车产业合作方面将拥有更多平台,衍生更多机遇。

双重机遇:RCEP和当地电动车政策完善

近年来,东盟国家致力于经济发展,商机纷呈,电动汽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具体而言,全球前十大电动汽车制造商都在东盟地区经营多种业务,从零部件制造到电动汽车组装、销售、研发,推动了东盟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汽车产业基础。与此同时,在全球低碳化背景下,出于对环境污染的日益担忧以及人们对更清洁和环保交通方式的迫切需要,许多东盟国家制定了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战略和配套政策,比如泰国计划在2030年将电动汽车生产量提高到30%。

“虽然电动车在东盟的使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需求正快速增长,2021年东盟电动汽车市场约为100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180亿美元,5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超过10%。”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许宁宁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分看好中国-东盟国家在电动汽车产业领域的合作前景。

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经历了近20年发展历程,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如果中国和东盟伙伴能够结合各自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就能够实现绿色交通领域合作最大化。”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赵昌文说。

在RCEP生效实施和东盟电动车政策框架日益完善的双重机遇下,今年中国企业纷纷加快布局东盟电动车市场。

4月份,中国深圳地上铁公司和新加坡大众快速交通公司旗下企业宣布合资成立电动汽车服务公司。5月,蔚来汽车宣布将在新加坡建立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研发中心。

今年1月,马来西亚企业菲尔德曼宣布与中国长安汽车合作,在马六甲投资设厂生产电动汽车。7月,长城汽车马来西亚子公司正式成立。至此,长城汽车正式进入马来西亚市场。

在电池技术方面,中国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宣布和印尼两家国有企业计划联合开发一个总投资额为60亿美元的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以抓住汽车行业转向发展电动车的大趋势。

制约瓶颈:充电基础设施

不容忽视的是,东盟国家发展电动车产业仍面临不少挑战。目前,东盟在整车工程以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方面与国际前沿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许宁宁直言:“除了改善电池容量和充电技术外,广泛的充电网络对电动汽车也很重要。而东盟有限的充电基础设施对电动汽车发展构成了重大挑战。”

以印尼为例,截至去年9月,该国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数量仅为187个。

然而,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时间积累,不能一蹴而就。许宁宁表示,一些东盟国家正鼓励当地公司和跨国公司投资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同时,基础设施缺口吸引了非传统汽车公司的新进入者,一些工程、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领域的跨国公司开始参与开发私人电动汽车充电站。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贵港是珠江—西江经济带战略重要节点城市之一。近日,广西贵港欧派电动车有限公司出口泰国的首批75辆“贵港造”电动车通过贵港口岸出发,首次“驶”入RCEP国家。下一步,贵港将加强与东盟国家深入交流合作,加快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贵港的好电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许宁宁建议中国企业抓住市场开放机遇,建立中国-东盟电动车行业合作机制,叠加用好包括RCEP在内的多边、双边自贸协定,着力开拓经营,实现贸易、投资新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