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报道第五届中新金融峰会 | 建设西部金融中心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人民日报》2023年4月20日专题版截图

建设西部金融中心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去年4月,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成功实现了多式联运“一单制”项下进口信用证的突破,目前累计开立“一单制”项下进口信用证58万美元;今年1月,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联动新加坡分行为重庆庚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办理绿色金融项下5000万元人民币国际商业转贷款,为绿色产业注入金融活水……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以来,相关改革措施不断落实,重庆的跨境贸易投资营商环境更开放、更安全。

开放带来更多机遇,合作促进更好发展。自2018年起,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峰会(以下简称“中新金融峰会”)已成功举办4届。作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部分,重庆金融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去年,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达2491亿元,较10年前增长172.0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6%;存贷比达101%,贷款首破5万亿元大关,服务实体能力稳步增强。

今年4月20日至21日,第五届中新金融峰会将以“金融中心新使命·金融开放新动能”为主题,在中国重庆和新加坡同步举办。如今,中新金融峰会不仅是展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下金融合作成果的舞台,更成为重庆金融开放发展的重要标识、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东盟金融行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工作人员为小微企业客户办理业务。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供图

▲第四届中新金融峰会现场。重庆市金融监管局供图

推动双向金融合作,不断释放金融开放红利

去年9月,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的砂之船(福州)超级奥莱升级后正式亮相,这是砂之船集团第十五家奥莱项目。该集团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直接受益者。2018年3月,砂之船不动产投资信托通过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在新加坡交易所成功上市,为企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第五届中新金融峰会的关键议题就是把握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后的战略新机遇,共谋中新金融高质量合作的新赛道,以金融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重庆市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阮路表示,峰会连续举办4届,项目落地总金额达1283亿元,正成为激发中新金融活力的重要平台。

2013年,重庆市成为全国首批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试点地区之一,资本项目行政审批项目减少2/3。随后,金融作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部分,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重庆的开放潜力,正吸引越来越多新加坡金融机构落户。截至目前,新加坡合资或独资在渝设立20余家涉及基金、小贷、融资租赁等领域的金融机构,其中中新互联互通基金在重庆物流、大数据等领域投资约100亿元。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盟国家目前在渝开办的银行已占重庆外资银行的三成。

中新跨境结算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2月末,重庆与新加坡涉外收支累计达610.7亿美元。其中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累计达601.2亿元,新加坡成为重庆第三大跨境人民币结算境外地域,涉及556家企业,较7年前增加136家,覆盖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个行业。

中新跨境投融资渠道大大拓宽。中新跨境融资累计突破194亿美元,较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设立前增长逾10倍。其中,辐射带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实现赴新加坡融资逾65亿美元。

促进区域金融改革,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持有重庆银行储蓄卡的客户,在成都银行的网点柜台可以办理现金存取和转账业务——得益于成渝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作协议,这样的设想正在变为现实。

在重庆,国家层面的新政策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注入新的活力。

2021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等联合印发《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明确了加快将成渝建设成为立足西部、面向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标,提出了“六体系一基础”的政策框架,形成7方面28项支持举措,为重庆金融业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性机遇,也拓展了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合作空间。

“围绕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目标,我们将着力突出产融结合、开放创新、安全稳健、协同合作等4个方面,加快构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促进各类金融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集聚辐射。”阮路说。

去年9月,11个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项目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数字人民币试点启动仪式上签约。重庆获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开拓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合作领域。

跨境金融服务不断升级。目前,重庆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场景应用已上线7个应用场景,截至目前,已累计便利企业贸易融资和结算373亿美元。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也取得可喜进展。去年,重庆全市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结算金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67.9%,较10年前增长近12倍。

截至去年末,重庆拥有各类金融机构1935家;全市金融业资产规模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金融业贡献税收372亿元,占全市比重15.1%,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阮路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结合重庆产业发展实际,提升金融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能力,引导推动金融资源高效配置,提升资本市场能级,建设与区域产业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

共创互联互通格局,与东盟国家合作走深走实

交通银行重庆市分行成功办理首笔试点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外债便利化跨境融资贷款;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完成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下首个境外人民币债券发行项目;重庆银行创新推出西部陆海新通道纯线上信用产品“通道e融”……

随着中新跨境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投融资便利化,重庆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一批全国性区域性首单首个首票金融产品应运而生,金融活水正不断赋能重庆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去年,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超过1万列,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重庆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能级不断提升,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8158.4亿元,创历史新高。

不仅如此,中新金融合作已基本形成由中国重庆和新加坡“点对点”示范合作扩展到中国西部与东盟国家“面对面”互联互通的新格局。以中新金融峰会为例,除中新双方代表,还吸引了东盟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等前来重庆探寻发展机遇,峰会知名度、品牌力得以持续提升。

通过举办中新金融峰会等举措,重庆加快金融市场开放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届中新金融峰会上,全球首只追踪“中债—工行人民币债券指数”基金在新加坡上市,有力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第四届中新金融峰会上,重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新加坡金融科技协会签约推动中新双方金融科技标准认证合作,当年签约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西部中心项目,目前已经启动运营。

“2023年,乘着中新金融峰会的东风,重庆金融业必将向更广处、更深处拓展。”阮路表示,将加快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贡献金融力量。

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发展

办理金融业务时,姓名里有生僻字无法输入,怎么办?这个问题一度困扰居民和金融机构。

2020年10月,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落户重庆,推出“生僻字处理能力评估+测评工具一体化”服务,测评金融机构生僻字处理能力,督促其厘清现状,逐步提高水平。

近年来,重庆加快建设金融科技发展高地,完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目前,重庆圆满完成金融科技应用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等试点,拥有金融科技相关试点数量位居中西部前列。

完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一批金融科技总部型企业陆续在渝落户。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落户重庆后,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质效。2022年末,该交易系统直接登记监测16.37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信息和6.58万亿元保险资管产品信息,目前正加速打造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资产支持计划、股权投融资等业务合作模式。

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推动融资畅通、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打通信用数据“孤岛”,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牵头打造“渝企金服”平台,累计融资超16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依托自主开发的“长江渝融通”“长江绿融通”等系统,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落地实施;重庆银保监局牵头打造“金渝网”平台,促进政银企常态对接,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便利度和获得感。

此外,交通银行重庆市分行支持客户在线使用电子营业执照,申请开立对公账户,客户无需再提供纸质营业执照,提升了客户信息质量,可有效识别伪冒开户、虚假授权,进一步防范开户风险。截至2023年3月末,分行已为使用电子营业执照的企业开立对公结算账户6855户。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科技人员占比超过七成,为全国200多家金融机构提供科技赋能,目前企业累计申请发明专利超1000件。

截至目前,重庆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已上线7个应用场景。其中,全国唯一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融资结算应用场景,累计便利600余家企业融资和结算34亿美元。

健全融资机制 推动开放创新

江面上船只往来,码头上熙熙攘攘,这里是重庆果园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的重要支点。如何用金融搭建更好的平台,助力企业扬帆出海?

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及跨境融资……自果园港开港以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重庆农商行”)加大金融服务资源倾斜力度,为客户量身打造授信品种,满足了果园港相关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这只是重庆金融业助力高水平开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重庆推动开放政策创新,围绕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累计实施157项支持举措,开放的种子正在这里落地生花。

“这笔贷款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在重庆腾龙盛世机电有限公司负责人看来,180万元的贷款正是一场及时雨。搭乘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班列,该公司的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等地区。

过去几年,受疫情影响,企业出口受阻,面临资金流动难题。去年6月,重庆农商行以出口贸易应收账款融资为背景,以跨境人民币为放款币种,成功为该企业办理“陆海新通道贷”。

开放的环境滋养了更多创新成果。重庆探索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试点额度由500万美元提高至1000万美元。

中新金融合作是重庆探索金融开放创新的有力抓手,也在中西部地区发挥了金融开放创新的示范效应。统计显示,重庆市近年来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项目、贸易物流企业发放贷款累计近5000亿元。

不仅是重庆,西部企业也可便利化运用国际商业贷款、跨境发债、不动产投资信托等通道开展融资。通过中新金融峰会,重庆建立起与新加坡金管局及中国西部省份的战略合作机制,促成签约项目223个,督导项目落地1283亿元。

探索与努力之下,金融开放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据统计,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的跨境融资等金融合作,辐射带动广西、四川、新疆等省份通过跨境发债、国际商业贷款等方式融资,金额超过65亿美元。

开展“育苗”行动 助力企业成长

4月10日,冷酸灵牙膏母公司登康口腔在深市主板鸣锣上市,募集资金8.9亿元,成为重庆今年上市的第一家企业,也是全面注册制主板首批10家新股之一。

近年来,为帮助企业茁壮成长,重庆市金融监管局开启“育苗”专项行动。“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针对性帮助企业解决上市面临的难点、卡点问题,加力加速推动更多企业上市。”重庆市金融监管局资本市场处负责人黄严锋说,4月3日,重庆市金融监管局联合中国证监会重庆监管局、深交所在渝启动重庆资本市场“千里马计划”,面向上市企业、拟上市企业、投资者等主体开展系列对接培训活动,助力渝企上市。

去年2月,重庆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方案获批。去年6月,重庆股权服务集团正式成立,聚焦培育上市资源、做好资本市场综合服务,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我们以创新为先导,为重庆企业打造家门口的资本市场。”重庆股权服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序告诉记者,集团重点打造了“科创资本通”平台,与重庆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等部门建立系统对接机制,持续导入拟上市重点培育企业、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吸引全国知名风投创投机构入驻,形成孵化培育创新型企业的合力。

不仅如此,去年8月,重庆市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拟上市企业后备库企业入库申报的通知,要求从全市优质中小企业中遴选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较强、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入库,叠加产业、金融和科技等各方面政策,加强企业上市后备梯队建设。

为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重庆市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共同制定了企业上市财税奖补办法,根据企业上市进度,分阶段给予奖补。过去5年,174家重点培育企业获得奖励资金1.7亿元。“通过对企业的培育,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拓宽融资渠道。”黄严锋说。

“育苗”行动,让更多企业得以展翅飞翔。去年,重庆新增上市(过会)企业18家、排队在审企业13家、辅导备案企业16家,均创历史新高,首次公开募股(IPO)及再融资316亿元、增长79%,上市企业总数达92家。

发展绿色金融 促进绿色转型

“能不能把碳排放配额变成资金?”前不久,重庆一家印染服装公司负责人如此琢磨。原来,公司通过提升环保工艺,碳排放量不断减少,碳排放配额充足,却面临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正当这家公司为难之际,重庆银行深入走访、实地对接,主动联系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打通碳排放权价值评估及抵押实现路径,以企业拥有的10万吨碳排放配额作为质押担保,成功发放4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这笔贷款将进一步促进企业推动节能减排、技改升级,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不只是重庆银行,近年来,在金融监管部门引导鼓励下,重庆一批金融机构正在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去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重庆市成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该试验区总体方案获批后,重庆市政府及时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之后,《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细则》出台,构建“1+N”绿色金融与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农林等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搭建政银企绿色融资对接常态化机制,成功推动911个绿色项目(企业)获得融资超2000亿元。

“我们重点打造绿色金融发展规划体系,将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纳入重庆市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从产品、渠道上推动金融支持绿色发展。”重庆市金融监管局发展协调处负责人陈曦介绍。

发展绿色金融,推动金融机构绿色转型十分关键。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实施细则,对相关金融机构按季开展绿色金融评价。重庆银保监局牵头制定《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指引》等,助力发展地方碳交易市场,强化提升低碳示范效应。

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目前,重庆已聚集碳交易主体789家,建立起包括制度、交易平台和人才队伍在内的碳交易试点体系。

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重庆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5227.59亿元,同比增长36%,绿色贷款余额是2019年初的2.9倍;绿色债券余额达428.27亿元,同比增长37.99%,绿色债券余额是2019年初的3.2倍。(记者 王斌来 王欣悦 刘新吾 常碧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