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带一路”为平台,推动中国—东盟绿色转型

近日,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挪威前环境和国际发展部长埃里克· 索尔海姆(Erik Solheim)携挪威驻广州总领事海歌(Hege Araldsen)访问国际金融论坛(IFF)广州秘书处,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南沙明珠湾规划展览馆、越秀国际金融中心,对南沙建设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询问和了解。

埃里克·索尔海姆还与IFF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IFF研究院院长宋敏,IFF学术委员、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就进一步开拓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在观访过后,围绕绿色金融对于大湾区和东盟国家的现状及未来展望,作为“IFF全球绿色金融奖”评委会联合主席的埃里克·索尔海姆,接受了《中国东盟报道》记者采访。

《中国东盟报道》:您曾说:“想要真正解决世界环境问题,我们面对着两个主要的挑战。其中之一是需要让绿色转型公平。”东盟国家经济水平、制度法规等差异较大,在绿色转型中面临多样且复杂的挑战。应如何更好地实现绿色转型公平?

索尔海姆:绿色转型将使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从中受益,它能够在保护地球母亲和人类健康的同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帮助许多人摆脱贫困。

不过,一些地区和国家可能会有“被遗忘”的感觉。那些重工业省份以及缺乏职业培训的人群,需要得到更多帮助和支持。我建议,政府应该针对那些旧工业地区和落后的农村地区实施区域发展计划,为个人提供就业培训,最大程度保证绿色经济成果的普惠和共享。

《中国东盟报道》:您曾说:“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这一媒介,和世界分享最好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技术。”您指的是哪些环保措施和技术呢?

索尔海姆:在绿色科技方面,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这一点毫无争议。去年,全世界82%的太阳能板和70%的电池都产自于中国,中国运行的高铁中70%都是绿色高铁,电动公交车占比很高。中国企业将在“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投资中发挥着愈发关键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保护自然的绿色先行者,是目前世界上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在四川省和中国西部地区,通过实施保护项目,大熊猫和雪豹不再是濒危物种;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有效治理模式,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浙江省的农村河道恢复成果领先于世界;深圳拥有大面积的城市湿地和绿色走廊,可以与新加坡齐名。这些发展措施和经验,应当与其他国家分享。

《中国东盟报道》:近年来,中国—东盟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逐步深化。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在中国—东盟绿色金融合作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索尔海姆:大湾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商业区域之一,是华为、腾讯、比亚迪和大疆等优秀企业的所在地。东盟国家人力和自然资源丰富,大湾区的企业在印尼、菲律宾和东盟其他国家的投资中影响力显著,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未来,贸易、旅游、高校交流合作等将使大湾区与东盟的关系更加紧密,大湾区也有望成为21世纪全球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中国东盟报道》:国际金融论坛(IFF)等对话平台在绿色金融合作领域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索尔海姆:国际金融论坛(IFF)非常适合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该论坛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梦想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遇。它在南沙新建的会址有助于吸引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商业实践,获取关于金融项目的信息,国际金融论坛(IFF)的激励计划也将为企业的绿色行为提供不竭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